首页 > 文化资讯 > 抗疫专题

【打开“津门”话发展】高质量发展激发内生动力

 

栏目访谈详情 请点击图片观看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天津日报》与津云新媒体共同策划的《2020全国两会·津云访谈──打开“津门”话发展》栏目,请到了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彭三,河西区委副书记、区长姜德志,西青区委副书记、区长、区政府党组书记白凤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刘东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总经济师周胜昔,共话我市如何推进高质量发展。
 
复工复产帮企业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保障就业和民生,必须稳住上亿市场主体,尽力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
 
白凤祥对此深有体会。疫情期间,通过调研,西青区发现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主要面临三个主要方面的困难和痛点。“第一个是资金链的问题;第二个是房租的压力陡增;第三个就是招工难的问题。”针对他们的现实困难,西青区拿出真金白银帮企业渡难关。“今后一段时期,我们还是要聚焦金融、就业、减负三个方面再下功夫,支持企业渡过难关,加快发展。”
 
曾因为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成效显著、社会反映好,被国务院通报表彰的河西区,在推进全面复工复产达产的关键阶段,着力打造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的营商环境,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优化营商环境是当下的雪中送炭”,姜德志说,要让企业感受到温暖,坚定共克时艰、渡过难关的坚定信心。
 
在周胜昔看来,我市推进复工复产经验中,首要的就是有一个好的机制──“132”,即“一企三人两专员”。“市区两级一万多名干部全部下沉到一线,组成工作组,深入企业,帮助解决资金、用工需求等问题,能在现场解决就在现场解决。”还要有一个好的方法──“接链”专项行动。“接链、促需、护企,疏通产业链。很多企业家跟我们说,非常感谢政府给搭建这样一个平台,希望政府多给创造机会,把企业撮合到一起,上下游放到一起,多提供这样的场景。”
 
国企混改见成效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提升国资国企改革成效。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完善国资监管体制,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
 
“通过三年多的艰苦努力,‘三五六十’机制下,我们实现了有效的突破。”彭三介绍,所谓“三”,就是建立三层直通车的沟通机制,把很多疑难杂症问题都能够第一时间有效地化解;“五”是指为配合这一次完成竞争类国企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我市成立了五大平台公司对接不同产业,平台起到国企混改的助推器作用;“六”指的是对混改过程当中的疑难杂症,成立了六大专项工作组,解决企业的问题;“十”就是每十到十五天有一次混改调度会,把混改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都提到这个层面上来。
 
彭三觉得,天津国企混改首先难在国企职工特别是中高级管理层思想观念的转变上。
 
“我们坚守国有资产不流失、职工妥善安置、扎根天津发展三条底线,把妥善安置职工作为顺利推进混改的前提,出台《市属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职工安置实施意见》,独创了混改企业设立职工安置风险保障基金,给职工一颗定心丸,职工也发自内心地拥护改革。”
 
“混改是体制机制革命性变革。经理层引入,通过市场化选聘,背后是一个任期激励和绩效激励相结合。我们在混改过程当中,对上市公司和高科技生产企业,引入高管层的股权激励计划。真正实现我们所说的干好干坏是不一样的。”
 
截至目前,我市已完成15家市管企业混改,带动542户所属企业导入新的体制机制,引入战略投资者资金544.87亿元。“15家企业在混改以后,销售收入、利润,至少都实现了50%以上的增幅,有的企业增幅达到了百分之一百二十几。”彭三通过数据说明国企混改是如何激发内生动力的。
 
“通过国企混改,把我们的产业优势资本进一步放大,真正为天津的经济社会发展、为先进制造业研发转化基地、为我们的金融改革创新、为我们的国际航运物流这样的定位,作出国资国企应有的贡献。”彭三信心满满地说,“‘十四五’该是我们发力的时候了!”
 
新基建赋能百业
 
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最近的热门话题,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被提及。
 
“‘新基建’投资赋能百业,成为当前应对疫情冲击、稳定经济运行、推动专项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对天津来讲,新基建7大领域与我市大力发展的智能科技、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度契合,发展空间广阔,潜力巨大。”刘东水很看好我市发展新基建的前景。
 
说到新基建,西青区是个行动派。“我们主要是在三大项目上做引领,一是国家级的车联网的先导区,二是打造我们的人工智能产业园,三是大数据的产业园。”白凤祥自豪地介绍了与5G建设息息相关的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建设情况,“这是西青区去年获得工信部批准的一个国家级项目,也是目前国家第二个获批此类国家级的区域项目。”
 
新基建与智能科技产业密不可分。
 
“着眼实现高质量发展,我们提出了以智能科技产业为主攻方向,打造‘天津智港’的战略部署。近年来,围绕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我们在智能科技领域扬帆启航,继续打造工业领域的‘天津第一’:第一个建立起智能科技产业的概念,第一个提出了建设‘人工智能先锋城市’的思路,第一个提出了打造‘智慧港口’的目标,第一个举办了极具影响力的世界智能大会。这些‘第一’都为天津的城市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周胜昔介绍,天津在一项智能制造国际排名(注:《2019世界智能制造中心城市潜力榜》)上居于全国第四、世界第十,“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我市将聚焦‘新基建’,推进重大项目谋划建设,力争到2022年,‘新基建’及关联产业形成储备项目累计超万亿(元),初步建成‘泛在互联、全域感知、智慧协同、安全可靠’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重点打造智能制造、智慧港口等十大智慧场景,加快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智能+’升级。”刘东水展示了我市发展“新基建”的美好蓝图。

 

 

来源:天津日报